1 |
尧古布依族村带禾晾禾仓的落架、迁移和复原 —— 兼谈特殊功能传统建筑的样式记录与保护 王丽 陈国栋 周毅刚 张秋怡 卢卡·卡内帕里
|
8 |
传统产业村落中聚落空间基因的提取方法研究 —— 以安徽省泾县丁桥村为例 任家欣 凌峰
|
16 |
浙北小城镇“水脉-地肌-人居”关联性解析 孙源 裘知 王竹
|
22 |
走西口沿线内蒙古地区生土民居类型演变研究 李家华 陈萌 徐洪澎 殷青 朴宇涵
|
33 |
近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间演化特征及机制探析(1882-1949) 苏源 李旭芳 周向频 王岩
|
40 |
“折叠”理念下日本收缩城市的空间应对方法及其启示 梁凡 陆明 萧耕伟郎 吴远翔
|
46 |
基于箱体模型的街道三维形态量化测度及类型识别 —— 以南京老城为例 曹俊 杨俊宴
|
54 |
考察中国现代建筑发生地的空间聚集效应 —— 从上海四川路出发 刑鹏飞 耿新
|
60 |
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建筑功能原型识别研究 —— 以中东铁路建筑群(黑龙江段)为例 李沛伦 赵志庆 谢佳育 陈玉玲
|
66 |
卢沟桥景观演进与营修史研究 史聪怡 乔亚军 张龙
|
72 |
布局·序列·意境:198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中的园林方法 师晓龙 孔宇航
|
80 |
基因图谱视角下的海防传统聚落信仰空间解析 祁丽艳 杨康 许从宝 魏书祥
|
86 |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全化寺建筑彩画形制与颜料研究 魏芸芝 李丽 李库
|
92 |
茶亭-连江水路古道沿线祠庙建筑类型及分布研究 任子茹 汤朝晖 李彬彬 汪垚
|
98 |
异质与同构 —— 隆里古城屯堡文化与营建机制的耦合 雷婕 袁朝晖 胡飞
|
105 |
农桑生产中的乡土景观原型 —— 一种对《耕织图》的解读 王艺彭
|
113 |
额尔古纳河右岸俄罗斯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探源 朱莹 李心怡 张向宁
|
120 |
谱系视角下风土建筑附脊檩做法时空分布研究 —— 以新发现的两座元代民居为例 周易知 李一鸣
|
126 |
江南佛塔檐廊考 —— 以清末以来苏州报恩寺塔为例 余思奇
|
132 |
川西客家民居水浸坝曾家寨推测复原研究 杨静 张蓉
|
140 |
公共建筑立面光伏设计与实测研究 —— 以广州美术馆(新馆)为例 邓美慧 孙一民 叶伟康 张文豪
|
147 |
能效提升目标下冰上体育建筑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 全禹 梅洪元 谢嫒雯
|
154 |
基于运动生理反馈的高校体育馆天然光环境评价方法与优化设计研究 史立刚 李玉青 陶露露
|
160 |
立体都市合院对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研究 林晓钰 王维仁 陶伊奇 陈力然
|
166 |
我国中小学校空间研究的思潮脉络解析及价值体系建构 于洪磊 张姗姗 付本臣
|
172 |
构件循环:从产品到思维的建筑可拆装设计 陈玉珊 吴佳维
|
178 |
建筑师思维的延伸 —— 作为解读设计媒介的一种方式 谭文骏 李保峰
|
186 |
老年认知健康导向的宜步行街区空间研究综述 袁琦 范悦 陈泳
|
192 |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供需适配分析与优化 —— 以西安为例 刘柯琚 周典 王梦莹 刘天野 杨玙珺
|
198 |
养老机构混合照护区失智老人“积极行为”特征与环境支持体系 裘知 金波 沈令逸 王素 陆激
|
204 |
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协同配置研究 —— 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 邢泽坤 倪茜 胡靓
|
210 |
老年人照料设施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陈瑜 周燕珉
|
216 |
步行使用视角下立体商业街区开放空间研究 王云静 董贺轩 高翔 庄宇
|